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金融 > 东北为何有这么多金融垃圾
处置不良资产先行—处置国有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贷款,是一个突破东北地区资金瓶颈的攻坚工程;而改善和完善东北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都是体制惹的祸
央行调查分析认为,行政干预是80%不良资产的“金融垃圾制造者”。为什么行政干预会制造“金融垃圾”?其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体制的制约。
20世纪90年代期间的每个年底,东北地区的领导经常奔波于银行,请银行为企业发放过年工资的稳定型贷款;在价格双轨制时期,东北地区石油、煤炭、木材、粮食等价格却不能实行市场价格,为我国价格稳定做出巨大贡献,因此也就影响国有企业的效益、不利于企业成长;在计划时期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背负着职工退休、企业办社会等“包袱”,缺乏再投入能力和发展活力。
为东北地区稳定、技改等方面而贷款,地方政府没有过错,金融部门也没有过错。过错在于原来的体制使国有企业承担了太多的政府公共品的供应职能,国有银行也就间接地成为政府公共品有提供者。由此形成的国有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贷款,使得东北地区“金融瓶颈”的难以突破,这不仅在于改革国有企业体制,也需要由国家层面来消除国有企业及与之相关联的银行不良贷款,实现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的结构互动调整。
借鉴天津、重庆市试点经验,在东北地区进行设立省级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试点,承接、托管和处置地方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实现不良资产处置与促进国有企业转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衔接。争取国家支持,设立区域性资产交易中心,以引进各方资源包括外商和民营企业参与地方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促进资产的流动与重组。
改善东北金融生态环境政府、银行、企业都有责任
自然界有一个现象:大树底下无小草。在国有企业的强势背景下,东北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缓慢,这与浙江等省则形成明显对照。打开视野,我们看到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特别是在东北地区显得尤为突出。
由于贷款权限的高度集中,以及民间金融机构、地方金融机构很不发达,东北地区中小企业、特别是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出现真空。国内外经验证明,适应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的金融机构必须是内生于其经济环境的自身的,即民营中小银行。
林毅夫先生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融资难,这是中国银行业垄断程度较高、中小金融机构较少的现状决定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向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转变,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就应该是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体制。
因此,解决东北地区中小企业的难题,需要在国家支持下创新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和融资机制:一是积极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基本框架,包括继续发挥商业银行主渠道作用;积极培育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包括民营银行、信用社和金融公司;建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建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资金;支持非正规金融方式创新,发展与规范互助会、民间人个借贷、信贷联盟等;二是提高公共部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建立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信贷保险体系。三是建立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体系。包括上市融资等。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根本在于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国家将东北地区定位为: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材料基地、国家粮食安全基地。吉林省汽车、石化、农产品深加工、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光电子、高新技术、冶金、等产业发展,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有巨大市场空间,也为金融机构发展提供更大平台。
金融部门应当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促进东北振兴的同时,发展壮大自身实力。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金融生态环境的银行自身、企业、政府三个要素中,政府居于重要地位。政府转变成一个完全服务型的政府,与市场经济要求高度结合的政府,是改善地区金融生态之关键。一方面,将“无限”政府建设为“有限”政府,另一方面变“缺位”政府为“有效”的政府。政府要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工作来抓,并通盘考虑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兼顾长远,做强区域金融业,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功能,实现区域经济、金融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