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金融 > 缩表将近 加息不止!3月美议息会议点评:
文/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
核心观点:
3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最早可能在5月启动缩表,并且,多位美联储官员倾向于一次或多次加息50bp。会议纪要表明,美联储控制通胀意图明确,货币政策收紧或将提速,市场对美联储加息次数再次上调。
风险提示:通胀超预期致美联储收紧政策;疫情超预期导致美国经济快速下行。
一、最快5月开始缩表符合预期
3月议息会议纪要首次透露美联储缩表细节,总体来说,所有与会者(all participants)都同意,在通胀高企、劳动力市场紧张的背景下,美联储最快可能于5月开始缩表(possibly as soon as in May),并且缩表的节奏将快于2017-2019缩表周期。到期国债和机构MBS再投资缩减的每月上限,分别为600亿美元和350亿美元。
具体细节上,缩表将以减少到期证券再投资(adjusting the amounts reinvested of principal payments)的方式进行,并且其节奏将会是可预测的、按月逐步递进的(predictable and phased in over a period of threes months)。
回顾上一轮缩表,美联储在2017年6月公布了缩表计划:到期国债再投资每月缩减60亿美元,缩减额度每三个月增加60亿美元,一年后达300亿美元;到期MBS再投资每月缩减40亿美元,缩减额度每三个月增加40亿美元,一年后达到200亿美元。持续两年的缩表后,美联储资产规模从2017年的4.5万亿美元下降至2019年时的3.8万亿美元,降幅达15%。
纪要透露,此次缩表框架将类似于上一缩表周期(2017-2019),但节奏上会更快,递增的规模可能更大。中性假设下,假定本轮缩表于5月开始,每月缩表规模与总资产规模比值为上一周期的两倍,我们预计,2022年缩减规模约5900亿美元,其中,国债缩减规模约4100亿美元,机构MBS缩减规模约1800亿美元。
我们认为,此次缩表预期的兑现,加强了美债需求减弱预期,由此推升期限溢价,引导长端美债期限溢价上行。
二、美联储重心全面转向控制通胀,与会者加息态度较为一致
3月议息会议纪要显示,许多(many)与会者认为,在之后的会议中,一次或多次50bp的加息可能是合适的。所有与会者(all participants)均表明,为恢复价格稳定需要采取必要的货币收紧措施。
纪要传达的信息与3月16日公布的点阵图基本一致,但一次或多次加息50bp的言论表明,美联储收紧的节奏可能比预期更快。4月6日,CME Fed Watch数据显示,美联储5月加息50bp的几率接近80%,市场预期3月后美联储加息次数从6次升至9次。
鲍威尔主席在3月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中也曾表态,若通胀继续上行,美联储会加快加息。
“That story has already fallen apart,to the extent it continues to fall part, my colleagues and I may well reach the conclusion we’ll need to move more quickly. And if so, we’ll do so.”
根据美联储货币政策连贯性的历史经验,和相机抉择的行为模式,我们认为,美联储大概率将沿着市场预期的方向行动,5月开始缩表,并在上半年持续加息。但在货币政策收紧的过程中,美联储将紧密跟踪通胀和经济数据,评估加息对经济的影响。我们预计,美联储将加息前置,若通胀趋缓,经济衰退风险上行,则降低激进加息必要。
三、经济、通胀、货币政策仍是决定美债收益率的主要因素
在美联储会议纪要公布后,10年期美债收益率迅速跳升5bp至2.59%,显示加息和缩表预期强化推动美债收益率上行。展望来看,我们认为,经济、通胀和货币政策仍是决定美债收益率的主要因素,参见3月27日外发报告《近期美债收益率跳升的三大原因——美联储观察系列七》。
短期内,美联储的重心仍是控制通胀,FOMC货币政策强度不减,缩表预期的进一步兑现仍会支撑美债收益率上行。但中期看,美国经济复苏前景较差,通胀大概率在下半年回落,无法支撑美债收益率上行。
一则,因需求趋弱和供应链制约,消费和投资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参见2月23日外发报告《美国经济能承受几次加息?——美联储观察系列六》。二则,加息和缩表导致金融环境趋紧,进一步影响投资和消费意愿。三则,通胀增速将大概率在下半年回落,通胀预期持续上行的风险较低。
总结来看,从美联储货币政策和通胀的角度看,美债收益率短期内向上的概率更大。但中长期看,美国经济基本面疲软,叠加通胀大概率在下半年回落,美债收益率或将面临下行压力,预计10年期美债收益率年末会回落至2%左右水平。
四、风险提示
美联储货币政策超预期调整。
(本文作者介绍: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部金融人才库专家,中国金融四十人青年论坛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