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cbmm.com.cn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宏观·区域   >   任泽平分析全球疫情形势:拐点预测和长尾特征

任泽平分析全球疫情形势:拐点预测和长尾特征

2020-04-12 13:40:08     
分享到:

文/ 任泽平 李建国

摘要

截至2020年4月7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130万,死亡7.5万,波及到200多个国家,35个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疫情已演变为全球大流行,经济深度衰退程度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除中国、韩国等少数地区外,目前全球大部分地区形势严峻,欧美亚主要经济体均遭受重创,尤其是美国,其确诊数量已经突破30万。印度、巴西等发展中经济体医疗卫生条件差,人口密集,情况混乱堪忧。

疫情还将持续多久?欧美何时控制住?中国会否二次爆发?

我们根据数据和模型进行分析的基本结论是:

1)新冠肺炎传染性强, R0值在3.1左右,高于SARS和西班牙流感。30%-60%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但具有传染性,是其防控难度大的突出原因。

2)新增确诊拐点和现有确诊拐点的出现是疫情缓解的前提,两大拐点是观察疫情的关键。新增确诊拐点意味着疫情扩散速度下降,即增量开始缓解,现有确诊拐点意味着治愈+病死速度超过疫情扩散速度,即存量开始缓解。只有第二个拐点达到之后,整体疫情才有可能缓解。

中国:两个拐点相隔6-10天,第二拐点后约25天全面缓解。

韩国:两个拐点相隔11天,但第二拐点出现后新增确诊数量下降速度有限,存在“长尾特征”,尚未看到疫情完全结束的迹象。

3)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在3月下旬达到新增确诊的高点,即第一拐点,目前正在靠近第二拐点,有望于4月底逐步缓解,但存在“长尾特征”。

美国和法国新增确诊数量在数据上均已显露出第一拐点的迹象,而第二拐点至少到4月中旬才有可能出现,大幅缓解可能在5月中旬以后。

英国、印度、巴西整体处于疫情发展早期阶段,未来疫情将至少持续2-3个月。

由于印度和巴西人口规模更大,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差,检验检疫物资匮乏,未来一段时间成为全球最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区域。

4)疫情初期,欧美国家一开始麻痹大意,普遍反应滞后,防疫措施也面临社会文化及体制方面的限制。目前欧美国家的防疫措施已接近最高级别,防疫形势有望逐步好转。

日本疫情已经二次爆发,严重程度超过第一次。

中国因输入性风险及内部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未来需防范二次爆发风险。

印度、南美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基础设施不足、医疗资源缺乏、人口密集,情况混乱堪忧。

5)药物方面,此前多个被寄予厚望的药物已被证实无效,目前最有希望的瑞德西韦、羟氯喹/氯喹、法匹拉韦仍在临床试验中,最快4月底揭盲。

疫苗方面,目前疫苗研发项目超过60个,但有效性及安全性验证至少需要1-1.5年时间。

6)预计欧美国家疫情将在未来1-2月后开始缓解,但面临“长尾效应”,彻底结束有赖于疫苗研发和接种。

7)未来三种情景:

乐观情景下,感染率0.3%、病死率2.5-4%,则欧美感染320万人以内,疫情于今年夏天基本结束。上半年对经济冲击较大,但下半年经济快速反弹,影响基本可控。

中性情境下,感染率0.6%、病死率3-5%,则欧美感染超过320万人。目前除中国以外的全球人口62亿,是欧美人口规模的5.8倍,因此中性情景下,预计全球实际感染数量3000万人左右,且持续时间达3-5个季度,“长尾特征”。经济中短期深度萧条,随后逐步恢复。

悲观情景下,感染率1%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导致全球经济大幅衰退,大面积倒闭潮和失业潮。

8)对中国而言,我们面临三大战役:抗击疫情、复产复工和扩大内需,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复工复产快速开展,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总需求不足,复工不意味着复产,消费、生产和出口企业面临订单大幅减少。

新基建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供给侧改革,是最有效的手段,最有力的抓手。327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扩大内需,启动“新”一轮基建,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对冲经济下行,防止出现大规模倒闭潮、失业潮。

面对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金融危机、欧美经济深度衰退、中美贸易摩擦、转型升级等重大挑战,我们旗帜鲜明倡导“新基建”。2月28日发布《是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报告,微信公号阅读量几十万,全网相关转发阅读上亿,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和业界大讨论,各界对新基建的呼声极高,但也有不少反对声音和误解。总体上这些讨论是客观理性的,推动了认识深化、公共政策形成以及社会进步。我们先后发布了《做好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准备,启动新基建》《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等系列文章,推动形成社会共识。

让“新基建”真正起到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重大作用,发挥强有力的带动效应、放大效应和乘数效应。相比欧美量化宽松、直升机撒钱,新基建可以真正给子孙后代留点东西。

目录

1 新冠肺炎的特点:传染性强,无症状感染传染

2 数据分析:中韩遏制,欧美陆续出现拐点但“长尾特征”,印度和巴西可能是更大不确定性

2.1 中国和韩国经验:新增确诊拐点-(10天)-现有确诊拐点

2.2 数据对比:南欧整体正在靠近第二拐点,美法正在确认第一拐点,英国巴西印度仍处于前期阶段

3 防疫措施分析:欧美国家防疫措施已接近最高级,部分发展中国家情况混乱

3.1 欧美国家:防疫措施已接近最高级别

3.2 日本二次爆发,中国要防范外部输入和二次爆发

3.3 发展中国家:情况混乱堪忧

3.3 药物及疫苗:药物最快4月底,疫苗最快明年中

4 情景分析与应对

4.1 后续疫情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4.2 情景分析

4.3 政策应对

正文

1 新冠肺炎的特点:传染性强,无症状感染传染

传染性一般用基本传染数R0度量,数值越大传染性越强。传染病的威胁主要表现为传染性和病死率两方面,其中传染性在流行病学中用基本传染数衡量,通常用RO表示。RO指在没有外力介入,同时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一个感染到某种传染病的人,会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多少个人的平均数。一般RO值越大,则传染性越强,防控难度越大。当RO>1时,传染病将以指数方式传播并成为流行病;RO=1时,传染病将成为地方性流行病;RO<1时,传染病将逐步消失。

新冠肺炎R0值在3.1左右,高于SARS和西班牙流感。2020年1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新冠肺炎的R0值在1.4-2.5之间,但随后的一系列研究将R0的测算值不断提升,其中由英美一个联合研究小组做出并发表在《MedRxiv》杂志上的研究显示,使用SEIR模型(SEIR分别代表易感者、潜伏者、传染者、康复者)测算出新冠肺炎R0值在2.4-4.1之间,中枢在3.1。

30%-60%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但具有传染性,是其防控难度大的突出原因。2月下旬,南京市第二医院等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确认了新冠肺炎无症状携带者的传染性,3月20日发表于《自然》杂志的文章指出30%-60%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但他们传播病毒的能力并不低。无症状携带者的传染性提高了病毒的实际传染效率,即有效传染数,有效传染数是指在基本传染数R0的基础上,采取防疫措施后的平均传播数。根据传播动力学模型,有效传染数=kbD,其中k是一个有传染能力的患者平均每天与易感人群的接触次数,b是每次接触传染成功的概率,D是平均每个病人处于传播状态的天数。在以往的疫情中,隔离等措施使得k、D值下降,进而控制住疫情。但新冠肺炎由于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传染性,通过体温等传统筛查并隔离传染源使k、D值下降的难度加大,其必须通过高成本的核酸筛查或全民社交隔离才能实现同样效果,大大增加了防控难度。

2 数据分析:中韩遏制,欧美陆续出现拐点但“长尾特征”,印度和巴西可能是更大不确定性

2.1 中国和韩国经验:新增确诊拐点-(10天)-现有确诊拐点

新增确诊拐点和现有确诊拐点的出现是疫情缓解的前提,两大拐点是观察疫情的关键。新增确诊拐点意味着疫情扩散速度下降,即增量开始缓解,现有确诊拐点意味着治愈+病死速度超过疫情扩散速度,即存量开始缓解。通常第一拐点前后为疫情最严峻时刻,社会恐慌达到最高,两个拐点之间实际防疫压力及医疗压力最大,只有第二个拐点达到之后,整体疫情才有可能缓解。

中国:两个拐点相隔6-10天,第二拐点后约25天全面缓解。以1月23日武汉封城为标志,中国在全面加强防疫措施后,疫情经历了持续恶化的20天,并在这一过程中出现拐点。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中国除湖北以外的新增确诊数量在2月3日达到拐点,现有确诊数量在2月13日达到拐点,两个拐点相隔10天。湖北方面,新增确诊数量在2月12日达到拐点,现有确诊数量在2月18日达到拐点,两个拐点相隔6天。3月6日,中国除湖北以外的现有确诊数量降至1000以下,3月15日湖北省这一数字进入1万以下,相比高峰均下降80%以上,疫情在第二个拐点后约25天基本得到遏制和缓解。

韩国:两个拐点相隔11天,但第二拐点出现后新增确诊数量下降速度有限,尚未看到疫情完全结束的迹象。韩国在2月下旬开始疫情大爆发,2月25日对疫情最为严重的大邱市实施封锁,此后疫情持续恶化约15天。从数据看,2月29日韩国疫情迎来第一个拐点,3月11日迎来第二个拐点,两个拐点相隔11天,与中国类似。但与中国不同的是,韩国新增确诊数量保持“长尾”特征,且近20天以来无下降趋势,目前仍然每天新增确诊50-100例,使得现有确诊数量下降速度有限,第二拐点后24天现有确诊数量仅下降50%左右。

2.2 数据对比:南欧整体正在靠近第二拐点,美法正在确认第一拐点,英国巴西印度仍处于前期阶段

除中国、韩国、中国台湾等少数疫情防控取得一定成效的地区外,全球各国疫情基本处在加速扩散状态,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可划分出三个梯队: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美国法国、英国巴西印度。

数据对比:南欧整体正在靠近第二拐点,美法正在确认第一拐点

第一梯队:意大利、西班牙、德国。从数据看,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先后在3月下旬达到新增确诊的高点,即第一拐点,参照中国及韩国经验,目前正在靠近第二拐点,有望于4月底逐步缓解,但尾巴可能较长。

第二梯队:美国、法国。美国和法国新增确诊数量在3月15日后开始暴增,美国新增确诊数量在4月4日达到3.4万人的高峰后开始回落,而法国在4月3日达到2.3万人的高峰后回落,数据上均已显露出第一拐点的迹象,而第二拐点至少到4月中旬才有可能出现,大幅缓解可能在5月中旬以后。

第三梯队:英国、印度、巴西。3月20日后,英国、印度和巴西的新增确诊数量开始急速上升,目前分别达到6000、1000、600左右且仍处于增长状态,整体处于疫情发展早期阶段,未来疫情将至少持续2-3个月。由于印度和巴西人口规模更大,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差,检验检疫物资匮乏,未来一段时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区域。

3 防疫措施分析:欧美国家防疫措施已接近最高级,部分发展中国家情况混乱

3.1 欧美国家:防疫措施已接近最高级别

疫情初期,欧美国家一开始麻痹大意,普遍反应滞后,防疫措施也面临社会文化及体制方面的限制。由于侥幸心理及严格防疫的高成本,欧美国家在疫情初期普遍反应滞后。意大利在其确诊人数过万后才宣布实施全国封锁隔离,限制人员流动,而民众曾一度因为文化习惯问题而不愿佩戴口罩,部分民众集会抗议封锁措施;英国政府在疫情初期一度考虑“群体免疫”策略,在受到广泛批评后才得以调整;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欧洲疫情开始蔓延时仍然表示美国新冠肺炎流行的风险非常低,CDC为病毒检测设置了严苛的条件并要求自费,而各州也反应不一、各自为政;巴西总统博索纳罗在3月底仍然认为新冠肺炎不过是“小小流感”而已,反对封城和社交隔离。这为后续疫情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目前欧美国家的防疫措施已接近最高级别,防疫形势有望逐步好转。以美国为例,3月13日特朗普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并实施一系列防疫措施,主要依靠民众自觉和科技力量,以避免医院交叉感染为重点。措施包括在沃尔玛等商店开设免费病毒检测点、医院启动紧急计划、限制游行演出比赛等大型集会等,同时倡导“社交距离”、敦促居民留在家中、避免10人以上聚会,此外美国雅培公司快速研发出了病毒核酸检测的便携方法,可实现5分钟检测一例的速度,弥补了检测能力的不足,还出动了世界最大的医疗船援助纽约,避免医疗挤兑。而欧洲国家已普遍采取了封城、隔离等强力措施,在经过快速爆发、一片混乱之后,整体已出现好转迹象。

3.2 日本二次爆发,中国要防范外部输入和二次爆发

日本疫情已经二次爆发,严重程度超过第一次。作为海外疫情首先爆发的国家,日本在2月17日达到新增确诊数量的高点,随后疫情得以缓解,且第一次疫情并不严重,现有确诊数量最高仅100例左右。但之后疫情并未彻底结束,每日新增确诊数保持着30-60例的平台达一个月,3月24日后再次暴增至目前的300例以上,目前看疫情可能将第二次爆发,严重程度也将超过第一次。

中国因输入性风险及内部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未来需防范二次爆发的风险。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检测到的现有无症状感染者1000余例,而实际的无症状感染者数量未知,由于具有潜在的传染风险,这些无症状感染者有可能造成疫情的二次扩散。此外,我国拥有庞大的留学生及其他海外常驻人群,未来输入性风险大,尤其是云南等陆路边境地区的检疫能力较差,陆路输入性风险更高。

3.3 发展中国家:情况混乱堪忧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卫生安全情况堪忧。2019年10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了《全球卫生安全指数》(Global Health Security Index,简称GHS Index),从预防、查明和报告、快速响应、卫生体系、遵守国际规范、风险环境六个维度对全球195个国家进行了评估并排名,结果显示全球平均分只有40.2分,60个高收入国家平均也只有51.9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瘟疫流行完全做好准备。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基础设施不足、医疗资源缺乏,其面对瘟疫的防控能力更差、风险更高,如印度、南美、非洲等地区。

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实际疫情全球最严重地区。2020年4月4日,巴西新冠肺炎累计确诊人数破万,巴西卫生部称联邦区、圣保罗州、塞阿腊州、里约热内卢州和亚马孙州疫情正处在不受控制的加速发展阶段,且目前医护人员大量感染、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医护人员来操作医疗设备、病床不充足和实验室检测能力不足情况严重,未来几周确诊人数将快速上升。2020年3月25日,印度宣布全国封锁,而印度目前累计确诊仅4000余例,可能与其核酸检测的高门槛有关,只有过去14天有过疫情严重国家旅行史且症状明显者才进行核酸检测,由于印度人口密度高且普遍卫生条件差,未来将可能成为重灾区。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病毒核酸检测能力有限,因此数字上可能无法完全反应实际情况,实际疫情很可能成为全球最严重地区。

3.4 药物及疫苗:药物最快4月底,疫苗最快明年中

药物方面,此前多个被寄予厚望的药物已被证实无效,目前最有希望的瑞德西韦、羟氯喹/氯喹、法匹拉韦仍在临床试验中,最快4月底揭盲。在疫情爆发之初,抗HIV药物利匹那韦/利托那韦、抗流感药物阿比多尔被寄予厚望,临床试验被紧急启动,但3月下旬以来中日友好医院等机构实施的临床试验结果证实两种药物对新冠肺炎基本无效,而且可能具有拖慢转阴的反作用。目前仍然处在临床试验中的药物主要有三种:瑞德西韦、羟氯喹/氯喹、法匹拉韦。其中瑞德西韦是美国吉利德公司研发的抗埃博拉病毒药,疫情爆发后显示出对新冠肺炎病毒的治疗效果,目前仍然处在临床实验中,预计中国临床试验结果4月底揭盲;氯喹和羟氯喹为抗疟药,已具有70余年的临床使用历史,目前中国和美国均在进行临床试验;法匹拉韦是由日本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开发的RNA聚合酶抑制剂,2014年3月在日本批准上市,目前中国的临床试验已初步显示出对新冠肺炎病毒的治疗效果,但确切疗效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疫苗方面,目前疫苗研发项目超过60个,但有效性及安全性验证至少需要1-1.5年时间。目前全球共有约60个新冠肺炎疫苗项目,由约90家企业或研究机构开发,包括赛诺菲、强生、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等疫苗国际知名研发机构,其中中国50家;从项目类别看,分为核酸类、蛋白质类、病毒载体类及病毒类四大类,核酸类项目在15个以上,数量最多;进度方面,3月16日康希诺生物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所共同开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已经开始临床试验,同一天美国Moderna生物科技公司宣布其研发的mRNA疫苗也开始人体试验,两者全球最快,但疫苗的应用涉及数以亿计的生命,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必须得到充分确认才能应用,目前估计最快需要1-1.5年。此外,疫苗的研发也存在失败的可能,尤其是新冠肺炎病毒具有高度糖基化的结构特点,而糖基化结构是HIV病毒疫苗未能研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情景分析与应对

4.1 后续疫情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一是世界各国疫情发展阶段不同,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面临更加严峻的防控形势,即便成功控制疫情的国家后期仍然面临输入性风险;

二是目前虽然在药物、疫苗研发方面力度不断加大,但均有研发失败的可能性,且疫苗临床试验至少还需要1-1.5年时间;

三是即便药物及疫苗研发成功,其全球性供应能力的建设也并非短时间之内可以完成,而且发展中国家药物及疫苗的获取有赖于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的援助,挑战国际合作机制;

四是本次疫情的致病原为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变异性强,不排除后期出现致病力更强的新病毒株;

五是韩国经验表明,疫情缓解后的“长尾”效应延续时间较长。

4.2 情景分析

目前流行病学领域的专家对后续疫情发展的展望分歧较大。3月29日,张文宏表示:“今年新冠疫情基本上会绵延不断,10月可能会是个低谷,后面可能还有高峰”,4月1日钟南山表示:“我估计应该是4月底左右,疫情应该下来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美国疫情将持续到7月、死亡人数将达到8万。3月31日美国白宫冠状病毒应对工作组预测,在现有干预措施下,美国死亡人数将在10万-24万之间,而如果美国人不遵守目前的防控指导方针,死亡人数将可能达到220万。

而在全球感染人数方面,各国专家普遍以“亿”为单位进行预测。3月11日美国国会医师莫纳汉向参议院工作人员表示,预计7000万-1.5亿美国人将感染新冠病毒。3月26日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新冠肺炎反应小组发布的报告预测,全球感染人数在低感染场景、中感染场景、高感染场景下分别为4.7亿、24亿、70亿。一名印度病毒专家预测,仅印度就将有1.3亿人感染,即10%的印度人口。

预计发达国家疫情在未来1-2月后开始明显缓解,防疫措施有望阶段性放松,但面临“长尾效应”,不排除今年秋冬小幅度二次爆发,彻底结束有赖于疫苗的群体接种。从现有趋势看,疫情将有一定可能延续至明年,不排除今年秋冬有小幅度的二次爆发,但免疫人群的扩大、已有的防疫经验及药物疫苗将使得后续疫情的整体威胁大幅降低,尤其是发达国家,因此疫情有望在1-2月后开始明显缓解,防疫措施将可能阶段性放松,但疫情的彻底结束需要以群体免疫或病毒消失来实现,目前看病毒自动消失的可能性不大,而疫苗的群体接种至少需要到明年年中,在此之前全球防疫状态难以彻底放松。

感染人数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病毒检测条件较差,因此主要预测发达国家感染数量,最终按照人口规模倍数估算全球实际感染数量。以已经进入疫情后半程的意大利为参照,目前其总人口感染率为0.22%,考虑到这一数字还有上升的可能,在乐观、中性、悲观情景下分别按照0.3%、0.6%、1%的感染率估算。

则三种情景分析如下:

乐观情景下,感染率0.3%,则欧美感染320万人以内,疫情于今年夏天基本结束。上半年对经济冲击较大,但下半年经济快速反弹,影响基本可控。

中性情境下,感染率0.6%,则欧美感染超过320万人。目前除中国以外的全球人口62亿,是欧美人口规模的5.8倍,因此中性情景下,预计全球实际感染数量3000万人左右,且持续时间达3-5个季度,“长尾特征”。经济短期深度萧条,随后逐步恢复。

悲观情景下,感染率1%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导致全球经济大幅衰退。

4.3 政策应对

对中国而言,我们面临三大战役:抗击疫情、复产复工和扩大内需,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复工复产快速开展,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总需求不足,复工不意味着复产,消费、生产和出口企业面临订单大幅减少。

新基建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供给侧改革,是最有效的手段,最有力的抓手。327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扩大内需,启动“新”一轮基建,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对冲经济下行,防止出现大规模倒闭潮、失业潮。

面对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金融危机、欧美经济深度衰退、中美贸易摩擦、转型升级等重大挑战,我们旗帜鲜明倡导“新基建”。2月28日发布《是该启动“新”一轮基建了》报告,微信公号阅读量几十万,全网相关转发阅读上亿,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和业界大讨论,各界对新基建的呼声极高,但也有不少反对声音和误解。总体上这些讨论是客观理性的,推动了认识深化、公共政策形成以及社会进步。我们先后发布了《旗帜鲜明倡导新基建》《做好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准备,启动新基建》《中国新基建研究报告》等系列文章,推动形成社会共识。

让“新基建”真正起到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重大作用,发挥强有力的带动效应、放大效应和乘数效应。相比欧美量化宽松、直升机撒钱,新基建可以真正给子孙后代留点东西。

(本文作者介绍: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曾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副主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