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cbmm.com.cn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宏观·区域   >   刘尚希: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宏调应避免“三化”弊端

刘尚希: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宏调应避免“三化”弊端

2020-10-23 12:14:56     
分享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潘亦纯)10月20日,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举办的“双循环发展与财政政策”研讨会暨《财政蓝皮书: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20)》发布会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提到,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宏观调控应当避免“三化”。

据悉,这里所说的避免“三化”指的是要避免宏观调控微观化、宏观调控地方化以及风险防范中的避邻化。

避免宏观调控微观化

从宏观入手对冲公共风险 微观经济才有活力

刘尚希称,避免宏观调控微观化,顾名思义,就是宏观调控的本原应该是立足于宏观,而不是微观。

刘尚希认为,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全球来看,当前的形势,都面临着“三高”、“三低”的问题,即高风险、高货币、高杠杆,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这种状态高度概括起来就是高风险。面临高风险,市场主体感受到的是预期不稳定,导致行为收缩、暂停。虽然疫情防控给我国注入了确定性,但外部不确定性和风险居高不下。

“我们现在面临的风险不是微观意义上的风险,而是宏观意义上的风险。所以,我们称之为公共风险。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在不确定性大、高风险的宏观环境下,个人、企业及经济运行成本都会大大增加,所以,高风险和高成本是相伴随的。”刘尚希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针对高成本采取一些减负措施,当然也有效果,但这种效果往往是一次性的,所以,面对现在的宏观不确定性、公共风险所导致的交易成本迅速上升,应当回到本原,也就是从宏观入手去对冲公共风险。只有这样,微观的经济活动才不会内卷化,不会收缩,才会舒展开来,微观经济活动就会变得有活力,双循环自然就有了动力。

因此,刘尚希认为,宏观调控要回到本原,要避免微观化,且要降低公共风险水平。

避免宏观调控地方化

宏观调控要防止自身产生风险 注意“灯下黑”

刘尚希表示,宏观调控的实施主体应当是中央政府,而地方政府应当是一个配角。“2008年以后,我国的宏观调控,地方似乎承担了越来越重的分量,现在,地方扩张的力度可能比中央还要大,这种情况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带来新的风险。”

刘尚希认为,避免宏观调控地方化,避免让地方过分地去承担宏观调控的职责职能,这就是避免“小马拉大车”的风险。“‘小马拉大车’短期可能拉一段,时间长了就拉不动,而且‘小马拉大车’还有可能把马拉趴下,那会产生更大的问题。”

刘尚希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讲,宏观调控要避免自身产生风险。本来,宏观调控就是要去对冲风险,注入确定性,但要注意“灯下黑”(灯底下的问题往往看不见),注意在实施宏观调控中出现盲区,也就是避免因宏观调控方式不当而产生的风险。

避免风险防范中的避邻化

表面风险已控制 但实际可能是“换了马甲”

刘尚希解释称,“避邻”本是环境健康领域的一个概念,比如有些地区要建垃圾填埋厂、化工厂,当地居民可能就不太同意,因为建设这些项目之后,有可能会影响其居住环境。这种情况在疫情防控期间也有,甚至出现连医护人员进小区都阻挡等极端情况。

刘尚希认为,在宏观调控中实际上也有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实施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各部门、各地方可能要规避自身的风险,这就有点类似于避邻化现象,我把自己一亩三分地的风险管住,其他的风险就不管了。

刘尚希称,如果是通过这种方式防范风险,很可能会出现避邻现象,即各自努力把风险控制住了,但风险的特性是穿透的,会转移转化,实际上风险可能只是“换了马甲”,按在底下,等风险再暴露出来的时候,很可能让中央财政买单,这就是风险防范中可能会产生新的风险,或者当前一些防范风险的措施可能带来长期风险,这也是宏观调控过程中需要去避免的。?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