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cbmm.com.cn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金融   >   货币政策既要避免信用收缩,也要避免通胀预期强化

货币政策既要避免信用收缩,也要避免通胀预期强化

2021-04-16 11:39:01     
分享到:

文/王一鸣(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内容提要

中国经济延续稳定复苏态势,但经济恢复还存在结构性差异。总体上,供给恢复强于需求,工业恢复强于服务业,出口恢复强于投资消费。出口增速明显超出预期,但进口增速偏弱,反映内需仍显不足。中小微企业发展仍面临困难,潜在金融风险的释放压力也在增大。

政策建议:第一,宏观政策要坚持稳的基调,保持定力很重要。考虑到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世界经济复苏还有不确定性,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稳定市场主体预期。财政政策要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特别是今年的结构性减税政策要加快落地。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同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既要避免信用收缩,也要避免通胀预期强化。要做好预案,做好跨周期平衡,为应对新的不确定性留足空间。

第二,促进经济全面均衡恢复。关键是要扩大居民消费和促进服务业恢复。完善和落实行之有效的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工具,包括新的结构性减税,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延至今年底。

第三,增强经济恢复的内生动力。这根本上要靠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全球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都在进入下半场,但是疫情冲击带来的结构性影响和对全球经济的创伤并没有消除,全球复苏面临五大风险和挑战:

全球经济复苏的分化态势强化,这次危机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损害更为严重;

全球复苏仍面临疫情的不确定性影响;

全球通胀预期明显上升;

全球金融风险加速积累;

全球经济短期反弹并未改变长期低增长趋势。

以下为发言全文:

我想就两个方面谈一些认识,首先是全球经济加快复苏,但仍面临风险挑战。

今年以来,随着疫苗接种率持续上升和主要经济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球经济步入加快复苏的轨道,复苏进程比2008年金融危机要快。最近国际机构普遍调高了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份《世界经济展望》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调高至6%,较1月份的预测提高0.5个百分点。经合组织在最新的《经济展望报告》中上调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5.6%,较去年12月上调1.4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复苏带动全球贸易回暖,世界贸易组织预计今年全球货物贸易将增长8%。

总体上看,全球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都在进入下半场,但是疫情冲击带来的结构性影响和对全球经济的创伤并未消除,全球复苏仍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第一,全球经济复苏分化态势趋于强化。尽管疫情冲击对全球经济影响小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但不同类型国家所受的影响也不同于上一次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对发达经济体冲击更大,但这次危机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损害更为严重。发达经济体疫苗接种率更高,政策支持力度更大,经济复苏好于预期。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更为强劲,美联储3月份预测美国今年增长6.5%,比去年低预测调高1.3个百分点。美国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创近30年新高。欧盟、日本、英国复苏势头虽不如美国强劲,但也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回升。而除了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疫苗接种相对滞后,政策空间相对有限,复苏进程更为艰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可能要到2023年才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第二,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疫情不确定性影响。尽管大规模疫苗接种增强了全球复苏信心,但变异毒株也呈扩散之势,如果变异毒株使疫苗的有效性大幅降低,经济复苏进程仍可能受阻。从欧洲一些国家最近重新采取封闭隔离措施看,复苏进程仍将一波三折。现在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形成疫苗接种的落差,全球平均接种率不到10%,但发达经济体如美国和英国接种率超过50%,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接种率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随着发达经济体推行疫苗护照,经济恢复正常交流的进程会加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复苏进程将受到更大制约。

第三,全球通胀预期明显上升。主要经济体延续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刺激力度,美国已实施1.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并正在酝酿超过2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欧盟、日本、英国继续扩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在全球加快复苏,需求恢复性增长和流动性宽松的条件下,结构性通胀已经显现,最典型的原油和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反弹。通胀预期趋于强化,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已经达到疫情前水平,有的预测年内可能达到2%。美债收益率上升正在吸引国际资本回流,而新兴经济体为应对通胀和预防资本外逃,被迫收紧货币政策,3月以来,巴西、土耳其和俄罗斯相继加息,经济复苏更加艰难。近期,土耳其金融市场剧烈动荡,预示着新兴市场风险上升。

第四,全球金融风险加速积累。全球债务水平突破历史高位,根据国际金融协会报告,截止2020年9月世界各国共推出财政计划11.7万亿美元,超过全年GDP的12%。从全球看,这是史无前例的债务高峰。美债收益率上升,也在增大高估值美股的回调风险,2月中旬以来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已呈现明显回调。随着美国经济增长前景进一步改善,市场对美联储政策回归常态的预期强化。如果美联储迅速收紧货币政策,就可能导致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资产价格大幅下挫,本币贬值和金融市场动荡,进而面临爆发金融危机的风险。

第五,全球经济短期反弹并未改变长期低增长趋势。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比如人口老龄化、全球化退潮、供应链收缩等并未改变。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这些结构性矛盾,对中期增长潜力造成持续性伤害,特别是疫情后资产配置的适应性调整规模要超过以往,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形成长期影响。现在全球经济的短期反弹可能是长期低增长过程的一个小插曲。随着经济回归常态,疫情对经济增长潜力损害的持续影响会进一步显现。

下面对中国经济作一些初步展望。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延续稳定复苏态势,但复苏的基础仍需要巩固。今年以来经济前景回升受到四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低基速,去年同期基数很低;二是外部订单转移,我国生产能力恢复更快,西方国家一些订单向我国转移;三是就地过年,节后很快恢复开工,生产快速恢复正常。四是内生动力增强,经济复苏面扩大,国内消费和投资加快恢复。在这四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前两个月主要指标强劲回升,特别是工业、服务业、零售、投资、进出口的同比增速都超过30%。即便是扣除基数因素,也呈现比较强劲的恢复态势。

供给端恢复更为强劲。就地过年使得春节后企业生产较往年大幅提前,而且有效工作日明显增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8.4%,已经超过疫情前水平,说明工业生产恢复非常强劲。与此同时,需求也在持续恢复。内需的缺口加快弥合,前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3.2%,这比疫情前还是要低,固定资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长1.7%,恢复还不太理想。外需加速恢复带动我国货物出口超预期增长,前两个月货物出口增长50.1%,两年平均值达到17.1%,都超出疫情前的水平。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恢复还不平衡,市场主体感受与宏观数据还有反差,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

第一,经济恢复还存在结构性差异。总体上,供给恢复强于需求,工业恢复强于服务业,出口恢复强于投资消费,这个态势尽管有所改善,但尚未根本性扭转。出口增速明显超出预期,进口仍然偏弱,反映内需仍显不足。从供给端看,在外需的拉动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已高于疫情前水平,但需求端消费和投资仍然偏弱,特别是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两年平均增速还是负增长,制造业投资70%是民间投资,说明民营企业投资行为依然比较谨慎,投资活跃度还不高。

第二,中小微企业发展仍面临困难。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国内原料价格普遍上涨,中小微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盈利空间受到挤压。加之经济恢复带来的市场利率上行和用工成本上升,进一步推高企业综合成本,小微企业盈利状况没有明显改善,亏损面仍然较大。

第三,潜在金融风险释放压力增大。今年以来,民营企业和地方国企债券违约增多,企业的信用风险有所上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本付息压力增大。中小金融机构也面临比较大的存量风险,资产重组和补充资本金的压力仍然较大。随着宏观政策环境的变化,前期积累的风险有可能集中暴露。

宏观政策要坚持稳的基调。保持定力很重要。去年我国是唯一的货币政策基本正常化的主要经济体,没有大面积放水,财政刺激占GDP比重也大幅低于发达经济体,政策空间依然较大。考虑到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世界经济复苏还有不确定性,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稳定市场主体预期。财政政策要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特别是今年的结构性减税政策要加快落地。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同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既要避免信用收缩,也要避免通胀预期强化。对美联储可能的政策调整要加强观察。美联储曾表态,要看到实际通货膨胀“实质性且持续超过2%目标”才会开启紧缩政策,似乎短期内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大。但我们要做好预案,做好跨周期平衡,为应对新的不确定性留足空间。

要推动经济全面均衡复苏。经济复苏还存在结构性差异,关键是消费和服务业恢复相对滞后。要有效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要着力消除阻碍扩大消费的体制性障碍,促进消费回升。加大对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受冲击较大的服务企业的政策支持,使其尽快恢复到常态。服务行业大多数是小微企业,要完善和落实行之有效的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工具,包括新的结构性减税,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延至今年底,增强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要增强经济恢复的内生动力。这根本上要靠改革,特别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这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有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农民工能够落户,享有城市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就会按照城市居民消费方式消费,人均消费支出将增长27%。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完善数据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标准。能源、电信、铁路等基础性行业改革也有空间,可以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我就汇报这些,谢谢各位。

提问:您对能源化工行业未来的走势能做一个判断吗?包括能源的转型,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

王一鸣:我就说两点。第一,现在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价格上升,给能源化工行业带来缓冲。疫情期间很多能源化工企业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时期,能源价格上升增大了盈利空间。但我想说的是,这轮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主要是经济加快复苏、需求恢复新增长和流动性相对宽松的作用,加之供给还没有全部恢复,但短期的价格反弹并不意味着价格长期持续上升,能源行业的转型依然十分紧迫。

第二,能源行业转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压力。落实“双碳”目标,原有的资产配置结构将发生调整和改变。随着金融系统加快修订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的标准,未来一部分高碳排放的资产会发生沉没,这将倒逼资产配置的适应性调整和再配置,这将给能源行业转型带来实质性压力。

本文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财经前沿——2021:全球经济强劲复苏?”论坛上发表的主题演讲,原标题为“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挑战和中国经济前景展望”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