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cbmm.com.cn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宏观·区域   >   长三角制造业竞合(下):强化垂直分工,突破圈层壁垒

长三角制造业竞合(下):强化垂直分工,突破圈层壁垒

2021-11-26 11:39:51      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

相关新闻:

详解长三角制造业竞合(上):产业转移与分工助推制造业转型

详解长三角制造业竞合(中):纵深合作不够,合作机制待完善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典型代表,通过深入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分工合作,推进制造业高质量,既面临外部压力,也有着内在动力。在“十四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长三角地区需要瞄准率先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和产业政策引导相结合,强化产业横向和纵向分工合作,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不断推进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进入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以更高水平嵌入全球产业链体系。

首先,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强化垂直分工,提升产业链韧性。

长三角不同城市确立相近的主导产业并不意味着竞争的加剧,可以通过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垂直分工,引导各地结合自身禀赋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确定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和主攻领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化纵向合作,建设稳定的前后向供应链关系,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完整产业链,变“同业竞争”为“协作共赢”。

一方面,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导向,组建区域内全产业链联盟。积极拓展“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产业地图”覆盖范围,厘清并编制重点制造业全产业链的链条图、区域分布图、重点企业图和产品品牌图,为各地政府和市场主体间开展产业合作提供依据与指引。组建全产业链联盟,推广实施“链长制”,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深入实施产业链补链强链固链行动、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不断提升配套体系整体效率,保障区域内重点产业链的完整性,提升制造业抗风险能力。学习借鉴日本和德国汽车产业、中国台湾新竹集成电路产业、美国西雅图的航空产业等集群式发展经验,统筹谋划创新基础设施布局,以科技要素的网络化共享助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引导形成“中心城市发展服务业、外围城市发展制造业”的区域分工格局。把握全球制造业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趋势,长三角地区率先推动制造业上游产业链由向前延伸拓展到技术研发、产品定制、成果转化等环节,下游产业链向后延伸发展到信息服务、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创新性生产服务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重点推动上海、苏州等城市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供给,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支持研发、设计、采购分销、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专业、高端化发展;充分发挥其他城市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积极推动终端产品专业化制造。

其次,以园区平台共建为抓手,拓展合作对象,推进网络化分工。

依托长三角地区数量众多的各级各类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共建等形式,打造“飞地经济”样板,探索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沪苏浙皖之间建立更加多元化的产业联系,打破所有地区围绕上海开展分工合作的状况,推动“圈层式”分工格局向“网络化”分工格局转变。

一是积极打造一体化运营的合作平台和支撑载体。充分发挥G60科创走廊、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区域合作机制作用,支持有能力的国家级、省级园区跨区域设立分区,探索“飞地园区”“园中园”等多种产业合作模式,打造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合作发展创新实验区。

二是积极搭建产业转移供需信息对接和项目落地服务平台。建立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承接项目对接平台,提升产业转移方和承接方匹配效率,支撑拓展产业合作对象和行业领域,推动产业深度对接。支持重点园区内基础设施、孵化基地、检验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承接地公共服务效能,缩短产业转移项目建设和投产周期。

三是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政策共享机制。积极推动合作园区之间产业政策共享,促进资金链、政策链和监管链向合作园区延伸,逐步建构起企业原驻地产业集群和飞地产业集群之间的网络联系,顺利将既有资源传导至合作园区,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分工模式。

四是借鉴吸收国内外一流园区模式经验提升建设管理能力。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合作开发管理模式,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团队,建立“管委会+公司”管理方式,由管委会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由专业公司负责园区经济运营活动,逐步实现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提升合作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产业承接能力。

再次,以密切城市合作为重点,鼓励内外结对,突破圈层式壁垒。

在加快推动都市圈内制造业分工合作的基础上,鼓励都市圈内城市与圈外城市探索开展结对合作,使制造业分工突破都市圈范围,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城市以及远离都市圈的城市发展。

一是借鉴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中的对口帮扶经验,鼓励长三角地区城市间建立结对发展关系,基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主导产业等,确定合作对象及其重点领域。积极推动宁马宁滁、“一岭六县”等省际毗邻地区深度合作,共同编制合作发展规划,打破行政壁垒束缚,建立区域统一市场,化省际边缘为区域性中心,引导产业协同共兴。

二是按照“研发在核心城市、制造在周边区域;孵化在核心城市、转化在周边区域”的思路,确定城市间产业合作重点。发挥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合肥等城市科创资源集聚优势,利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机遇,加快建设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上海张江和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支持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等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从事研发设计和成果孵化,通过设立双向飞地、开展产业投资、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等形式,引导研发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嵌入式合作,发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张江)技术交易撮合功能,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在结对的周边城市转化,支撑专业化的制造业发展。

三是提升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能力,以城市间数据流动助推产业分工合作。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优势,共同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一批工业互联网产业标杆项目,形成适宜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工业互联网发展路径和模式。鼓励平台在产业聚集区落地,通过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等手段,实现多主体在虚拟空间的集聚与协作,构建设计、生产与供应链资源有效组织的协同制造体系。

第四,以建立统一市场为目标,推进规则对接,推动政策链协同。

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区域统一市场体系,破除各类要素和商品流动限制,降低产业政策的扭曲作用,是长三角地区优化分工合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所在。

一方面,加快建立规则统一的制度体系,提高长三角地区政策制定统一性、规则一致性和执行协同性。制定实施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在企业登记、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投融资、财税分享、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服务等政策领域形成协同方案。建立长三角区域标准化联合组织,负责区域统一标准的立项、发布、实施、评价和监督,推进标准和检验检测结果互认。着力完善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和规范监管流程,推动产业转移地和承接地服务监管无缝衔接。

另一方面,加快推动统一要素市场建设,强化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支撑。加快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用好跨省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机制,探索增减挂钩和增存挂钩的节余指标在长三角三省一市范围内调剂,确保重点项目顺利落地。探索产业项目转移时附带建设用地指标、碳排放和能耗总量指标,破解计划指标管理对产业项目转移承接的限制。加强人力资源协作,实行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继续教育证书等互认互准制度,打破劳动力流动壁垒,推广“星期天工程师”等弹性引才模式,促进产业工人是高层次技术人才在长三角地区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依托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加强各类资本市场分工协作,促进资本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联合设立长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投资资金,支持更多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作者潘彪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征学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本文内容节选自作者发表于《上海商学院学报》[2021,22(03)]的论文《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基于产业分工合作的视角》,有删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