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cbmm.com.cn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金隅调研   >   媒体走金隅 | 挥别“产能”旧章 奏响“提质”新曲——科技环保双轮驱动津地传统工业蝶变

媒体走金隅 | 挥别“产能”旧章 奏响“提质”新曲——科技环保双轮驱动津地传统工业蝶变

2025-07-04 14:16:59     
分享到:

当金隅混凝土公司的泵车将C80高强混凝土精准输送至530米高的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塔尖,当金隅振兴环保科技公司的水泥窑炉以炽热高温将污染土壤煅烧成优质建材,这两组看似毫无关联的场景,却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悄然勾勒出传统工业转型的轨迹。

近日,《中国建材》杂志“媒体走金隅”系列报道调研团深入天津工业一线发现:在这片孕育近代工业文明的土地上,金隅集团以水泥和混凝土为支点,借助科技与环保双轮驱动,将“高耗能”标签改写为“绿色智造”。这场从“制造”到“智造”、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跃迁,不仅是企业自身的突围之路,更是我国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微观样本。


水泥

在固废与建材的跨界里重构价值

当传统水泥行业仍深陷“产能即实力”的同质化竞争困局时,天津金隅振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却以破局者之姿另辟蹊径——这家产能规模并非行业头部的企业,在固废处理与建材生产中,书写着跨界转型的故事。

在这家企业的厂区里,核心产线尤为亮眼:企业依托日产2000吨的水泥熟料生产线每年可无害化处置危险废物、污泥及其他一般固废超20万吨。其自主研发的水泥窑炉处置污染土壤成套技术装备达国际先进水平,更联动海关、公安等部门开展“固废清港”“打假销毁”专项行动,已成为天津城市环保治理的中坚力量。

在金隅振兴的生产逻辑里,1450℃的水泥窑炉兼具双重使命:既烧制建材熟料,又消解城市环境难题。通过将工业危废中的有害物质在高温下彻底分解,剩余成分转化为水泥生产原料,企业构建起“以废代料”的闭环模式。这种跨界融合让生产线每年减少的填埋量相当于20万吨,更颠覆了传统认知中“水泥企业是资源消耗者”的定位。作为天津市唯一的带回转窑水泥生产和环保服务企业,其创新实践证明:传统建材企业完全可以在环保赛道创造新价值。

技术突破同样贯穿生产全链条。企业产品矩阵已拓展至24个水泥品种,涵盖通用水泥、特种水泥、特性水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要,实现从“批量制造”到“定制供给”的跨越。

“同样,在日常生产中,绿色转型的理念也渗透在每个细节中。”金隅振兴经理郭清芳表示,截至2025年5月,厂区光伏发电项目累计发电138.83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170吨标准煤消耗;2025年规划的“铁路+新能源车”清洁运输项目,将推动行业40%骨料运输低碳化,年减碳量约2.7万吨。更具前瞻性的是产业延伸布局:利用水泥窑烧制早强抗渗的硫铝酸盐熟料,以满足抢修抢建、海洋建筑需求;筹备10.29万吨低碳再生燃料生产线,将工业固废加工为水泥窑替代燃料,预计降低12%化石燃料消耗,同时瞄准京津冀地区20万吨铝酸钙粉年需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新增的分散式风电项目正在稳步推进,预计年发电量达2400万千瓦时,可实现“零外购电厂区”目标,年节约电费548万元、减少碳排放1.45万吨。而在生产节能方面,通过V选进风口改造、选粉机密封环优化调整、磨机内部结构优化、磨球级配调整等多项措施,强化生产过程管控,组织实施磨机系统开车一键启动改造等方式,深挖水泥磨节能降耗空间。“2025年1~5月,2号水泥磨单位电耗每吨20.5千瓦时,3号水泥磨单位电耗每吨21.8千瓦时,与去年同期相比电耗分别降低6.2%和5.5%,在集团内属于先进水平。”郭清芳说。



“当水泥窑既能支撑摩天大楼地基,又能‘消化’城市固废,传统建材的价值链条就被彻底重构了。”郭清芳的感慨,道破了这场产业变革的本质。在“双碳”目标倒逼转型的当下,这家企业用“固废+建材”的跨界融合,不仅为自身开辟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更向全行业展示了“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共生”的可能——传统产业的“自我进化”,从来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在跨界创新中寻找价值重生的支点。


混凝土

用科技高度丈量产业新维度

与水泥行业类似,过去混凝土企业多聚焦于规模扩张,以产能和市场份额的增长为目标。如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行业标准的提升,企业开始提质,通过技术创新、绿色发展和数智转型,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天津金隅混凝土公司便是这一转型浪潮中的佼佼者,它以科技为翼,绿色为基,数智为帆,在混凝土产业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天津金隅混凝土公司成立于2008年10月,是金隅集团“走出去”发展成立的第一批混凝土企业。历经17年,公司从最初专注于规模扩张,逐步成长为天津地区规模最大的混凝土生产企业。目前,公司拥有13个生产站点、30条自动化生产线,年产能高达963万立方米。但公司并未满足于规模上的领先,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质量跃升,致力于以卓越的技术和服务,为城市建设和重大项目提供坚实保障。

技术实力是天津金隅混凝土公司实现质量跃升的核心驱动力。公司专注于“高、精、尖、难”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掌控,连续三次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在超高层泵送技术领域,公司创造了国内行业首例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模拟垂直高度880米(泵管泵送2160米)的超高层泵送盘管实验纪录。这一技术的突破,使得混凝土能够轻松应对超高层建筑的施工需求。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津湾广场9号楼、中钢天津响螺湾项目,以及正在复工的国内第三高楼——597米的117大厦和高313米的平泰大厦,均采用了该公司的超高强混凝土技术。

在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的施工日志里,一组数据记录着中国建筑的“极限挑战”:C80高强混凝土在泵管内以1.2米/秒的速度爬升530米,坍落度经两小时运输仍保持220毫米。这正是公司超高层泵送技术实力的生动体现。除此之外,公司还独家供应全球陆上首个185米风电塔筒批量项目,全套供应天津市最高176米风电钢混塔项目,不断刷新天津混凝土风电塔筒技术的高度与强度纪录。




在企业展厅,记者见到了琳琅满目的功能性混凝土样品。对此,天津金隅混凝土公司砖厂站站长张忍表示,天津金隅混凝土公司坚持以市场变化为导向,成功开发出低碳设计理念下服务于“新基建”的高抗蚀混凝土研究及应用技术,研发出城市轨道交通盖挖逆作法专用混凝土技术等。凭借这些技术优势,公司成为国家“东数西算”战略的关键支点——中国联通京津冀数字科技产业园项目的核心混凝土供应商,并参与建设了中国铁路主数据中心、中国电信京津冀智能算力中心、中联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产创基地等一大批大数据项目,在京津冀这片热土上书写着“基建报国”的壮丽篇章。

除了技术创新,在绿色发展方面天津金隅混凝土公司也进行了很多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能源节约方面,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采用节能设备等措施,使单位混凝土生产能耗达到行业1级标准。在循环利用方面,公司积极探索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在科技创新方面,公司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工作,4家独立法人单位获得绿色建材三星认证、产品碳足迹、Ⅲ型环境声明(EPD)认证证书。6个站点获评绩效引领性企业,约占站点总数的一半,在重污染预警期间仍能保持生产,为市场提供稳定的产品供应。此外,公司调整运输结构,大力普及新能源罐车,并完成首个自建光伏发电项目——振兴站0.2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享受市场保障电价,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数智转型是天津金隅混凝土公司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质量跃升的重要支撑。公司已投用的智能过磅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为干扰;罐车防倒错设备避免了车辆装错引起的质量问题;AI防遗撒系统实现了智能控制下灰,避免了废料及环境污染问题。远程集中工控系统实现了一人多控,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正在测试中的智能吹灰系统是智能过磅系统的升级延伸,可实现智能分仓,杜绝卸错仓引起的质量问题。此外,公司还在开发砂含水在线检测系统、自动取试样品成型系统等,将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数智化技术的应用,让公司在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实现飞跃,为质量跃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前,天津市混凝土行业仍面临产能严重过剩、产业集中度偏低、绿色生产水平不高等问题。近年来,搅拌站数量不降反增,行业“内卷”严重。尽管天津金隅混凝土公司是目前天津地区规模最大的混凝土生产企业,但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不过,在高精尖混凝土市场,公司的占有率已将近一半以上。这充分说明,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天津金隅混凝土公司深感压力与挑战并存。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新能源罐车引入力度,推动自营电动装载机使用,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环保水平,以质量跃升书写混凝土产业发展的新篇章。”面对2025年的经济指标天津金隅混凝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聂亮国说。

采访车驶离时,混凝土智能调度系统仍在规划订单,水泥厂中控屏跳动着光伏减碳数据。在这片工业热土上,科技与环保的齿轮正将“产能至上”的旧命题研磨成绿色发展的新解法。


采编:《中国建材》杂志

作者:吴跃







热门资讯

六零绿色建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