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cbmm.com.cn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能源·物贸   >   巴曙松;基金不要成了大散户

巴曙松;基金不要成了大散户

2007-03-30 13:09:43      来源:2007年03月29日新浪财经
分享到:

3月29日(周四)上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博士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就2007年基金公司业绩分化、私募基金阳光化以及基金投资者教育等热点话题与网友展开交流。以下为巴曙松博士聊天实录:精彩观点:

现在有许多基金还是采用散户式的操作,追涨杀跌,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是放大了散户。要反对基金成为放大的散户。基金要少看盘多看企业。

所谓双向就是一方面我们要有优质的上市公司作为投资对象,然后才会有新的投资者进来。

据我了解,现在相当多的私募基金的专业化,那些对于上市公司的把握,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值得我们公募基金学习的

很多基金公司为了迎合投资者,也采取一些净值降到1块,高比例分红,把净值降下来,这是市场双向误导。我们投资者帮助奖励了经营不好的,惩罚了经营比较好的这些基金。

现在投资者买基金规模很大的,其实每一个人,基金经理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了解透彻掌握的行业、公司也是有限的,也就是他的知识和精力能够管理的资产规模也是有限的,我看60、70亿,70、80亿,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是比较合适的。

现在有人建议把上证综指停止发布,我们就发布一下沪深300(2777.334,-5.97,-0.21%),这样从流通盘计算来看,也不失会是一个好的建议。

目前封闭式也是我们认为2007年投资者的投资机会之一,大家在买两块钱到3200点的时候买1块钱的开放式基金,相当于你在3200点建仓,而封闭式基金买的是跟开放式基金的资产是一样的,也给你打一个折,是一个打了折的蓝筹股,实际上打折让你买大盘蓝筹。

上海北京与其去争这些无谓的谁是金融中心,还不如去争谁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巴曙松: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就基金市场的问题跟大家发表看法。

主持人:巴博士是国内基金领域非常顶尖的专家,也是中国证监会基金评议专家委员会的委员。

过去一年用很多业内人士的话来说,叫做基金业“一年走完了七年的发展路程”,不光是基金发行创造了历史记录,全行业的投资回报也非常高。去年上半年出现了百亿基金之后,下半年之后出现了四百亿的航母级基金,全年来看73%的偏股型收益率都超过了百分之百,大量投资者都开始由股民转为基民。

这里呢,首先请巴博士做一下关于这个行业的评述。

行业高速发展后需要冷静反思

巴曙松:2006年应该说是中国的基金行业大放异彩的一年,刚才你说的这些数据都已经是说明了问题,比如我们再补充一点,在2006年全球股票经济收益率前十名里大概有3、4个,2、3个是中国的基金。但是这个评价本身也引发了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基金公司大,规模扩大,现在11000亿、12000亿,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很好的内容、很好的趋势,但是大势是不是就足够了?如果你的投资理念、运作机制没有什么明显变化,它可能从原来很小的基金放大以后变成投资行为还是一个像放大的散户一样追涨杀跌,也是我们要反思的。再就是我们这么一个市场,1400家上市公司,我们能够接受的比较合适的基金的规模是多少?是越大越好吗?一个300亿、400亿的基金要进行建仓,对这个市场形成冲击有多大?

所以,我们说市场,特别是在已经比较好的时候,我们进行这样一个冷静的讨论,对我们行业的发展有它积极的意义,而且我也不认为2006年快速的成长,取得重大成绩就是因为这一年而导致的,它跟前面做的大量的制度的准备、法规的准备都是有密切关系的。所以,是一个有积蓄期,盘指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也是目前证券投资基金是我们资产管理金融机构里面透明度是最高的,法规也是相对完善的,是这么一个机构。特别是在经过了上一波基金黑幕的洗礼,没有基金黑幕,我们很难有后续的一系列的发掘、完善、改进,而且也很难有2006年这么快速的发展。所以,在经过快速发展之后,我们有必要来反思、思考。

就像我写的《年度基金行业发展报告》,可能4月初马上能见到了,“2007年基金行业报告”是一个《商界》杂志的专刊,我在里面举了一个小的例子,山上一个高山的部落,我在前言里这么写的,这个部落非常善于登山,登山的速度很快,网上叫“驴友”,大家登山的时候会把所有的重量都背起来,走得很快,后面轻装上阵什么都不带的旅行者都不一定能赶得上。但往往登3、4天,2、3天之后会歇下来。为什么呢?这个部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我们已经走的很快,身体走的很快,灵魂和思想还没赶上来,所以我们得歇一天,等他们赶上来。给我们的意义就是,我们的基金去年那一年走得很快,这个时候我们也应该开始思考一下,坐下来讨论讨论,我们这个行业下一步怎么更健康地发展,它规模大了之后,它是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它承担更大的使命和责任。所以,怎么样让它承担,让它有这个能力,不辱使命,不辜负基金持有人的信任,这就是我们今天应该讨论的问题。

主持人:刚才巴博士也讲了,现在在整个中国股市市场将近2万亿的市值里,基金占流通市值大概已经占到30%,是第一大的机构投资者。

巴曙松:其实分行业不一样,不同的时期有的行业,比如特定的分行业持股,稍微优质的公司,基金的持股量可能50%、60%甚至70%。你说的30%是平均水平。所以,它的走向、对市场的判断,对市场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反过头来要现在开始研究这么一个新的格局,我们下一步的制度怎么完善。

投资品种结构单一成行业隐忧

主持人: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巴曙松:原来大家在两年前讨论的时候,说我们的基金业内各公司调研,说这次发基金能够发2个亿成立就不错了,现在是争取审批之后几个小时发一百个亿,原来我们担心基金行业起步阶段维持不下去,有些淘汰,现在我们担心的是整个行业蓬勃发展之后泥沙俱下,就像巴菲特讲的一句名言,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谁没有穿游泳裤。所以,基金大家都好,新的基金投资者如果缺乏专业的了解,什么样的基金都买,所以好基金公司、坏基金公司,一发都是90亿、100亿,这样就使得好坏之间优胜劣汰这个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和破坏。

再一个市场上最大几个投资者,你的看法、动向、走向,对市场有非常大的影响,像“2.27”的暴跌,我不认为把这个事情就过去了,美国股市历次几个大的暴跌,往往国会开行政会,媒体要专门组织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我们在一天里边市值缩水1万亿,为什么?我建议大家可以专门做一次听证和讨论。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整个机构投资者过于单一,都是基金,基金的组合都一样,差不多,这样市场的波动就容易导致或者如果赎回,因为其它原因导致市场大幅度下跌,这一点有点类似于美国80年代那次股灾,事后开听证会的时候得出的结论,也不是这个传言,也不是那个传言,而是什么呢?是程序化交易,就是因为管理资产规模大了,就通过电脑程序设置很多自动的交易程序,当股市的下跌触动它的卖出程序的时候,有新一波的卖出,这样就形成大规模股市下跌的压力。股市下跌了之后改善了监管制度,对程序化交易进行限制。

我们这次“2.27”大跌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们基金的同质化,基金风格的变异和迁移、漂移,我们目前对投资者教育方面的问题,再一个对冲工具的欠缺,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明显的改进,也不排除今年会出现再次大跌。因为我们的制度缺陷仍然在,比如有的基金叫成长性、大盘、小盘,但是最后持股趋同,最近一年有点变化、改建,但是总体趋同性比较强。算一下2005年、2006年号称价值型基金股票市盈率高于号称自己是成长型基金的,比如有的基金号称是大盘基金,但是大盘基金在上半年小盘股比较活跃的行情里走的比较好,下半年真正大盘股行情的时候市值还增长的比较慢,由此推断它根本不在做大盘。有一些小盘的基金持有的主要主体部分并不一定是小盘。这样我们就应该有一个客观评价、分析、思考的平台,我们来改进。

基金别成放大的散户多看公司少看盘

主持人:如何改进这些问题?是监管还是行业的自律,还是其它方面?

巴曙松:首先,比如说这就是一个大的题目,这是我们整个行业面临的题目,也是基金投资者面临的题目。我们经常说QUFI去年抄底做得不错,为什么做得不错?并不在于我们的责任、基金投资者、基金管理人没有这个眼光,他有,但是它被我们的媒体,被我们的投资人用非常短期的眼光进行排名,每天都排名,如果在后10%就下岗,我们的基金经理大概职业生涯就十几个月。

主持人:我国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期是1.3年,国外是五年。

巴曙松:这样就促使他不得不随大流,不得不追涨杀跌。而QUFI的资金提供者会以5年、3年为一个周期,会非常从容地看到即使在下跌,也在建仓,慢慢挑选好的股票。我们的持有人怎么看待基金?究竟是一个可以短期炒作的工具,还是作为一个中期的理财工具?这一点,也是一个外部环境方面。但是从市场本身来说,基金投资者高度的同质化,都是一样的。既要我们的基金自己要设计真正的多样化风格的基金产品,提高设计能力。另外一方面,我们这些监管部门多样化的机构投资者也应该有更大的渠道,比如我刚才看有网友问私募基金,私募基金大概这两天在深圳也有一个会,专门是私募基金的一个大会,大家开玩笑叫“坐庄大会”,但实际上据我了解,现在相当多的私募基金的专业化,那些对于上市公司的把握,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值得我们公募基金学习的,它的激励机制。我看到一个私募基金写的专门进行商业地产投资的私募基金的分析报告,专门对上市公司里面商业低产的公司进行逐一的考察、评估、判断,专门做这个板块。

我最近跟几个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聊,他们就说一个比较理想的基金资产管理人不应该去看盘,应该去看企业,真正了解这个企业,对它进行估值、选择,去看盘,自然会去看K线图、三日均线、五日均线、十日均线,这样就使得市场主要的理念如果还是这样的话,这不是一件对投资人、对整个市场投资有利的事情,可以有一些边缘化的投资理念,还是用他的技术分析这些来进行。但是作为一个市场的主体力量,它应该是就像巴菲特讲的,你在投资一只股票的时候,首先想象你自己像在投资企业一样,你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经理人,你要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在什么样的地区。你老像一个散户一样在看盘的话,也好像是巴菲特讲的,它就像一个木匠给你一个榔头,你在房间里转转转,总恨不得找个地方敲打一下。投资股票也是,总在看看看,看完之后总觉得这个曲线会向上、会向下,总会频繁地买卖,这一点也是中国市场的一个特点,我们也不能说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香港市场市值比我们大的多,大概我看最火热的时候也就是100亿、150亿的交易量,昨天2240多亿。

主持人:还有一个数据也能证明巴老师的观点,看到去年国内基金股票平均换手率是300%,高的甚至超过600%,而看国外基金一般股票换手率不会超过100%。

巴曙松:变成不同机构在相似猜测,而不是回到本身公司估值的挖掘和判断。我从业界了解的情况,也不排除有些上市公司基于它的专业眼光,顶住了一部分压力,持续地挖掘一些上市公司,给他们公司提高了好多回报。比如有一个基金管理公司,太钢在2、3块钱的时候派非常专业的研究员到那个公司进行系统的评估、估值,持有相当长时间这个股票价格没有动。到了后期,今天应该是17、18块。这就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作为基金我们要宣传这样一个经典案例,机构投资者以基金为代表的挖掘上市公司,协助它改进公司治理,整个投资价值在上升,市场在认可,认可之后,表现为价格在上扬,价格上扬给基金持有人带来收益,这才是真正专业的投资者所做的事情。但我也看到我的一个朋友,名字我就不说了,应该是金融市场很有名的一个研究人员,他应邀在一个基金公司,邀请他做股票投资的把关,买卖事前的审定。现在有不少基金经理不错,跑去这个公司,也有不少基金公司觉得这个要买,昨天涨停了,按照趋势今天还有动量在上升。

主持人:换句话说,基金公司也是散户式的操作。

巴曙松: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是放大了散户。要反对基金成为放大的散户,要少看盘多看企业。比如我们现在在基金公司里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规律,投资之前必须调研过,必须要有分析报告,行情一火爆了之后,就管不了那么多,一看这个股票涨了我得追进去,可能最后丧失了价值投资的本意。所以,这也是我们要冷静分析判断的。

主持人:我们看到巴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不光我们总是谈基金投资者教育,而事实上可以看到包括基金公司有许多理念上的澄清和对于价值投资的专注。30秒的广告结束之后将回来回答网友的提问。

市场需要双向扩容

首先有两个大的问题,我们请教一下巴老师。一个是我们看到如果从国际经验来看,居民投资或者说居民持有基金的比例在他们金融资产中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尤其是在美国。而我们看到昨天央行公布的一季度全国城镇储蓄调查也显示,在我们国家居民投资基金的意愿创下历史新高,30%的居民认为现在的物价利率水平下买基金和买股票更合算。基金占我们居民的金融资产的比例也达到11%,这也是创造了一个历史新高。

但是这和国际成熟市场来看我们还是有相当相当大的差距。可另一方面我们看监管部门现在控制基金的发行,不希望有广大的居民如潮涌一样进入到我们的基金市场上去。怎么来看这个矛盾?

巴曙松:像诺贝尔奖获得者莫顿觉得从金融产品的特性来说,基金要优于像银行、证券提供的其它的金融产品,甚至可能会认为基金会替代银行成为最主要的一个金融工具和金融渠道。主要好的一点就是它期限的匹配、专业的管理。所以,以美国为代表,它的比重是非常大的。

从中国目前当下的趋势来看,基金的发展趋势增长的动力,推动居民资产转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动力。但是目前的控制从合理的角度来讲,现在我们市场的可投资就那么多,基金大概占市场市值的30%、40%,一些特别重要优质的企业能占到50%、60%、70%。当我们不断有新涌进的基金,投资对象是有限的,这时我们应该呼吁双向扩容。

所谓双向就是一方面我们要有优质的上市公司作为投资对象,然后才会有新的投资者进来。我们现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值占GDP可能50%多,上市公司创造的利润占整个工业企业利润的不到10%。我们一些非常优秀的企业,比如中石油盈利很高,中移动这些垄断利润的上游行业最近几年利润增长非常快,但是国内的投资者分享不到。我们经常说的一个数据,中石油2005年的利润是我们1400家上市公司利润的总和,我们需要一大批优质的值得投资的这些上市公司成长起来,进入这个市场,比如为什么说美国股市说它是经济的晴雨表,整个上市公司能够覆盖美国50%到60企业的盈利,基本上盈利就能反映在这个市场的波动里边,我们大概就占10%左右。

当我们的居民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起来之后,我们紧接着应该缩短优质企业上市的这些漫长的审批程序,把定价权交给我们的投资者自己。同时对我们基金持有人来说也有一个投资人教育的问题,像证监会领导在他的年度工作会上就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老太太买了基金之后,走到门口又走回来,说小姑娘我基金的利率是多少?这个时候对投资者基金知识的普及也是必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专门做一个基金大事的年度报告呢?按道理我们自己写一个研究报告自己发一发就可以了,但是这样一个大量的投资者是新进入的投资者,咱们对这个行业的了解都有非常有意思的误解,使业内人士是难以理解的。比如认为这个基金往往到1.3元、1.2元的时候赎回压力很大,赎回之后买1块钱的基金,认为这是便宜的,而实际上基金的贵和便宜完全取决于当时持有的组合,是在什么样的点位持有的组合。而通常而言在一个上升的牛市里边,可能买净值最高的这些基金,它的收益率可能是更好。

主持人:因为他们的仓位已经建好了。

巴曙松:仓位建好了,而且经过时间的检验,同时证明了它有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而真正去说1块钱,1块零几分钱的,本身可能就是基金经理也好,研究团队也好,这个公司也好,未必有管理的能力。

净值归一体现市场双向误导

主持人:对,我们看到很多基金公司为了迎合投资者,也采取一些净值降到1块,高比例分红,把净值降下来。

巴曙松:这是市场双向误导,确实也出现降成1块钱以后规模上升很多,这样容易给一些做的比较好的基金压力,做的好的时候赎回很多,这形成了什么呢?我们投资者帮助奖励了经营不好的,惩罚了经营比较好的这些基金。每个参与人都参与了。

主持人:比如给网友推荐一个3块钱的基金,他会说3块是不是太贵了?

巴曙松:现在投资者买基金规模很大的,其实每一个人,基金经理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了解透彻掌握的行业、公司也是有限的,也就是他的知识和精力能够管理的资产规模也是有限的,我看60、70亿,70、80亿,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是比较合适的。

主持人:可我们知道现在超过100亿的基金已经有20多个了。

巴曙松:这时可能配置一个基金经理,3、4个基金经理助理,专门配两个做债券,配两个做股票,股票既有价值的,也有成长的,如果专门喜欢金融地产,还要专门配一个。这样本身就是一个GROUP,需要反复讨论,交易成本就要提高,这是中国基金业目前面临的新问题,怎样管理大规模的基金。国际上1500亿的基金业有,怎么管理,怎么样进行内部细分,怎么利用电脑进行程序化的配置,那时就是进行行业公司的挖掘,难度比较大,更多是用电脑自动程序设定,被动交易,跟踪指数进行配置,来改善市场的投资。

主持人:另外一个问题,刚才巴老师也说到现在基金持股的同质化非常严重,这个可能也和一千多家上市公司里面真正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比较少有关。

巴曙松:这是一个方面,另外还跟我们提供的基金衍生工具、基金创新工具少有关,包括股指期货。我们原来保本基金争论很大,国外的保本基金往往利用衍生工具和票据的发行设置一个保本,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工具只能找担保公司,找银行提供担保,当时争论就比较大,这还叫不叫基金产品呢?已经有其它银行信用担保。现在如果有了这些衍生工具才有可能设计一些新的金融产品。

股指期货有助于改变牛短熊长

主持人:巴老师刚刚也提到股指期货可能给市场带来更多的对冲工具,网友对这个话题也是非常关心。

目前市场预计股指期货在5、6月份推出,投资者对它有一个非常大的心理预期,认为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前,市场会借蓝筹股拉高股指,之后会通过沽空估值比较高的筹码来获利。简单来说,股指期货上市前股指会大涨,推出后股市会大跌,巴老师怎么看这个预期?

巴曙松:从世界上各个国家推出股指期货市场反应来看,我们既能找到推出之后市场上涨,也能找到推出之后市场下跌的,只是一个工具而已。真正决定市场走势的还是回到我们基本面,公司的应力增长怎么样,公司治理改进没有,这是基本面。即使真是为了拉大盘蓝筹,去赢得股指期货的定价权,而真正要看你拉到大盘蓝筹是否真正有价值。比如工商银行(5.48,-0.11,-1.97%),你把它拿到跟全世界最大市值的银行,就掌握了话语权吗?可能其他投资者不一定认,最后话语权拿到你自己手里。

再有一个股指期货,我用莫顿一句话说不做期货是最大的冒险,不做期货相当于任随风险在敞口,做了期货就相当于进行风险管理。如果没有这样的衍生工具,实际上给了这些借口说我们所有的参与者要想获利,只能把市场推高。如果推出股指期货之后形成了一个制衡力量,不用你推到很高的时候,市场就有力量制衡它,说我不看好他,已经估得太高了。不至于形成像我们过去多少年说的牛短熊长,中国过去股市自建立以来,真正对一个投资者来说关键的交易日有没有60天?如果你错过60天,没有在市场上持有仓位,基本上就是大幅的亏损。所以,是一个典型的牛短熊长的特征,就是因为它缺少对冲。

再一个,如果这个市场有一个制衡的力量,做空的力量即使在下跌里边还是有盈利的能力,很多投资者为什么看好像证券类的公司?即使下一步大幅度调整推出股指期货,证券类的公司盈利能力会增强,会通过股指期货的交易提供服务,增大新的收益来源。这样我倒觉得不存在一个择时,像买股票有一个择时,很难有一个很好的择时,推出这个产品也一样,也很难说有一个很好的择时。

新加坡已经推出了一个关于中国市场的股指期货,运行得并不是很好的原因是因为真正交易的主体,本土市场在中国,中国真正有进行风险管理的对冲设计和对冲需求是本土的投资者。所以,这一点实际上股指期货推出之后,要找理由分别罗列利好和利空的话,很多原来有非常严格的风险管制要求的机构可能敢于放更多的资金进来,因为有风险管理和锁定。但是不利的一面可能是你刚才说的,我们现在市场已经有一些估值不低了,而现在我们的指数,比如上证综指非常有趣,金融占市值的比例超过50%,都是一个类似于准金融指数。拿到金融板块之后,基本上能影响到上证综指,而且特别是大盘的蓝筹,可流通量比重很小。

我有时想,大家老在争论到底调整到2245点还是到4000点,这个争论在上证综指上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你想要进到4000点也不是很难,大家算一下,中行、工行、人寿这几只股票,流通行业很少,占的总股本也很大,稍微涨幅涨一涨估计到4000点。所以,我们要选一个好的值,大家说现在不用上证综指,我们还是看沪深300(2768.563,-14.74,-0.53%)或者是这些指数做期货,但是做一个检验发现,因为惯性,上证综指对沪深300的影响非常显著,我们要选一个好的标识和温度计来衡量这个市场,如果温度计本身就走性对我们市场成长也不利。为什么去年下半年很多人说股指涨了很多,为什么不赚钱?比如昨天,大盘的金融股上涨,但事实上很多投资者可能还赔钱。其实有的人建议把上证综指停止发布,我们就发布一下沪深300,这样从流通盘计算来看,也不失会是一个好的建议。

主持人:巴老师,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股指期货推出意味着什么?或者是应该抱什么样的态度?

巴曙松:我认为市场的波动会减小,对投资者来说,会有一部分新的机构投资者能够开发出多种产品,他的则会多一些。比如啊可能开发出真正的保本基金,你会放心买它。也可能开发出风险比较高,例如对冲基金,利润很高,但是风险很高的产品,这样会出现理财产品的多样化,比如期货,投资10万元能做到非常大的杠杆,做到100万、500万,这样放大你的风险,也放大你的收益,这本身就能提供多元化的一种金融工具的选择,而避免不再让所有的投资者都挤在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基金这一条渠道商。

封闭式基金存在低风险套利机会

主持人:有网友提出基金产品创新时谈到封闭式基金,我们知道封闭式基金大幅折价已经持续一段时间,现在封闭式基金已经开始有边缘化的趋势,有没有引起管理层的关注,为什么不及早推出创新性的封闭式基金?

巴曙松:我们在基金大势专门有一章讲封闭式基金创新,接下来就是进行基金创新,而且陆续有一些推出。但即使这样,大家都在提到要转向开放式,转向创新的时候,我要讲一点,即使最成熟的市场之一美国,封闭式基金始终有它存在的空间,因为它相对来说有独立比较长的投资期限,能够让它避免过多受市场波动短期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完善它的一些治理上的缺陷,比如给投资者分红、信息的披露,这些方面的选择,始终有它生存的空间,并不是说封闭式基金就应该全部转成开放式,开放式也有它很多制度的缺陷。所以,目前封闭式也是我们认为2007年投资者的投资机会之一,大家在买两块钱到3200点的时候买1块钱的开放式基金,相当于你在3200点建仓,而封闭式基金买的是跟开放式基金的资产是一样的,也给你打一个折,是一个打了折的蓝筹股,实际上打折让你买大盘蓝筹。所以,只要你有长期性,你就一直拿到,拿到持有并到期,收益率肯定有20%、30%,30%、40%。

而且我们发现有些市场推出股指期货之后,很多机构投资者需要拿筹码进行对冲,封闭式基金是很好的选择。这样产生一个对封闭式基金的需求。而且封闭式基金并不一定都是出现折价,有些经营能力、盈利能力比较强的这些封闭式基金也是基金,所以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也要看他的基金经理是谁,选股能力怎么样,一些经营能力盈利能力比较强的这些封闭式基金可能出现溢价,已经超过了它实际资产的价格,还要溢价,这是投资者给基金经理赋予的溢价。

主持人:所以投资者需要自己加深对封闭式基金的认识,可能现在投资者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模糊,因为从理论上来讲,封闭式基金目前存在无风险或者是风险很小的套利机会。

巴曙松:对。

私募基金管理重在理清界限

主持人:很多网友问到私募基金合法化的问题,这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对公募基金会产生哪些影响?

我们看到最近有很多公募基金发布公告说旗下著名基金经理都由于“个人原因”离开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我们知道他们事实上都去做私募去了。官方言论上看,包括到吴晓灵副行长在内的许多官员在不同场合都谈了私募基金合法化的问题,现在进展到哪些了?私募基金合法化会对公募基金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巴曙松:私募基金大量存在是一个现实,但是合法化,现实的概念是有一部分是比较合法的,比如我们通过发信托的方式来进行基金经理进行管理,采取提成,收管理费,利润分成,这本身就是私募基金一个合法的渠道。另外我们所说的私募基金合法化就是以很多资产管理公司的名义,顾问投资公司的名义给你找一些人筹集一部分资金,替他管理。合法化关键说的是这一步。从成熟的经验来看,一方面私募基金里边蕴藏着非常好的一部分投资的优秀的专业人才,目前这个状况是不利于这些专业人才做大做强的,如果老是采用灰色地带,我们很难出现巴菲特、索罗斯,因为很难形成集聚效应,我做得好,有更多的基金找他。所以,现在要做的事是我们要区分一下什么叫私募,我们现在确实有一部分私募做得很好,但是也有一部分私募是拿老百姓已经承担不起那么高风险的公众的钱进行投资。所以,我们首先要做一个界限,你进行私募基金的募集,最少比如你的净资产,比如说50万,超过50万以上的这部分投资者,你有更过的风险承担能力,亏了你自己能承担得起,所以先要对你进行风险的揭示、个人的评估。比如50万以下就买共同基金,相对风险较小的,这是第一个,要切断普通公众,让他承担过高的私募基金风险的这么一个渠道。另外,现在大量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实际上因为程序的灰色、法规的不透明,导致它往往提供一些保本的承诺,保本的承诺还不是真正规范意义上的私募基金,应该是一个透明的托管、内部决策程序和对基金经理人的信任,由市场采取分成的形式。我们最要紧是划一个界限,不能笼统地说一棍子打死全部清理,也不能够说笼统地对公募基金一样。

我看到一个清单,也有一些公募基金告诉我,我经常也跟他们开座谈会,说你看到我们一季度披露,会看到工商银行(5.48,-0.11,-1.97%)从很多基金的仓位上消失了,大幅度调仓。连基金这样投资者仓位调整也非常显著,短期目标非常明显。原来比如工行年底都拿,现在没有了,都在比较高价位的时候卖给其它中小投资者了。但是我也看到有些私募拿着一个单子专门看,到底哪些是基金减持的,哪些是减错了,我们从这里边发掘一些投资价值。

所以,可以看到今年1—3月份涨的比较好的股票,往往基金大幅度减仓的这部分,这就形成了一个制衡,形成了一个市场的多元化,就需要投资私募基金的投资人有更高的风险承担能力,如果你看错了呢?如果看对了,现在看1到3月份私募的表现就比公募要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上海北京争金融中心关键在于专业人才

主持人:最后我们再看一个网友的问题。现在很多研究报告都是来自券商,基金的研究能力怎么来保证?因为我们知道基金经理去判断、选股的时候,可能有更多需要研究能力做一个支持,而我们基金公司现在的研究团队能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巴曙松:我也听到一些批评,说基金研究的能力不如证券公司或者是其它的研究能力,但实际上可能观点不一样。为什么呢?基金是从买方进行研究的,证券公司是卖方,买方和卖方的着眼点不一样,很难按同一个标准进行评估。

目前我们基金市场的价值链大概是这样,证券公司养一大批优秀的研究员,去上市公司调研,形成好的分析报告,交给基金参考。基金阅读这个报告,加上自己的调研,从中技术选择一些股票进行投资,进入股票。做的比较好的评分比较高的就在这里多做一些交易量,通过交易分仓的形式作为对你的回馈。

最近我们看到一个大型券商在某研究所集体辞职,其中一个首席经济学家就是我的同事,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就是反馈回来的交易量手续费的分成方面出现分歧,价值链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这个价值链的好处是形成了分工,风险就在于各种各样的报告非常多,而且卖方的报告,我们整个判断是基于卖方的研究员是否很贴切地去上市公司进行调研,去上市公司分析,要不然就是纸面到纸面。当然我们也看到,因为基金这几年成长比较快,它能养得起比较优秀的研究员,大量地向证券行业去挖。比如我也担任过平安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我们有很多平安很优秀的行业分析员就以基金高几倍的价格挖走。所以,这个本身也会对价值链形成一个新的冲击和影响。

但总体而言,整个合格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优秀的研究员基金经理在中国是远远不够的,跟我们庞大的居民所需要的从业人员是不够的。不够反映在工资的价格,这些基金经理人员工资水平上升那么高,就是因为稀缺。未来金融学教学这方面与实际脱离的比较远,我们现在在金融学里还在上大量的货币银行学,真正的公司估值、公司融资、风险管理、信贷金融的培训还比较少,可能这也需要整个教学科研单位,包括我们的从业人员自己去学习。

当然总体而言,比如北京、上海都在谈金融中心的事情,金融是一个人的商业业务,北京和香港的差别大概就是10万金融从业的专业人士,也就是差别。如果谁能吸引这些人士来,其他业务自动就过来。这些人像候鸟一样在不同城市飞来飞去,带动不同业务、信息的传递。中国的希望就在什么地方呢?比如你再怎么教育落后,我相信现在通过互联网,通过出去学习,包括我们自己在一线实习锻炼,中国这一代年轻人接收能力非常强、学习能力非常强,华尔街鼎盛时期大不了30万专业人士,如果在中国市场出现50万、60万受过良好训练、专业水准的从业人员,中国的金融行业有一个非常巨大的增长空间,会比世界上任何一个金融中心受过专业训练的金融从业人员还要多。

主持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金融中心之争可能会更具有现实的价值和长远的发展。

巴曙松:与其去争这些无为的谁是中心,还不如去争谁能培养更优秀、更合理的专业人士。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