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cbmm.com.cn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宏观·区域   >   百姓身负三座大山 居民储蓄破14万亿意味什么

百姓身负三座大山 居民储蓄破14万亿意味什么

2006-01-17 00:50:35      来源:2006年01月16日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来自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

今日出版的《北京青年报》载文指出,而在储蓄额不断攀升的同时,另一组经济数据显示,近5年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正在变得越来越不敢花钱,这个看似矛盾的经济现象耐人寻味。

住房、教育、医疗成为不能承受之重

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

文章指出,近年来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据常州市城调队2005年的抽样资料,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19年共需投入基础教育费用约13.1万元,比1999年的测算增加了5.1万元。

与此同时,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超过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另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在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谁还敢随心所欲地花钱呢?

真正要消费的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相对于中国13亿人口来说,人均拥有的存款超过了1万元;但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0.447,已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这表明,不断递增的财富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

金融投资渠道缺乏有钱没处花

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收入中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比例很小,更多的钱是用来投资的。由于投资渠道狭窄,一些人就只能选择将钱存在银行里。

文章援引专家观点指出,在对利率水平认可度有所降低的前提下仍然追捧储蓄存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目前投资渠道匮乏。而股市低迷不振,房市面临调控,以上两渠道分流储蓄能力减弱,又进一步带来居民储蓄保持较快增长、十余万亿元资金“沉睡银行”的结果。

有统计显示,1993年至2003年11年间,上市公司分红比例最低的为1997年的23%,最高的2001年也仅为56.5%。每年平均有65%的上市公司没有给予投资者任何回报。

在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投资房地产一度是近年来部分居民认为“更为安全”的主要投资渠道。但2005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住宅价格增幅开始放缓,原本有购房意愿的部分居民和投资者开始持币观望。

由此可见,要想让老百姓松开捂住钱袋的手,仅靠刺激内需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经济增长的分配更加倾向于富民,让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更有利于安民,让百姓有钱可用,并且用得放心、花得安心。

新闻链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储蓄存款持续增长阶段(1978年到1988年)。这一阶段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

——储蓄存款高速增长阶段(1989年到1996年)。这一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1.6%。

——储蓄存款减速增长阶段(1997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增长,但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从1994年的41.5%,一直下滑到1998年、1999年、2000年的15.4%、11.6%、7.9%。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

——储蓄存款恢复性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这一阶段居民储蓄资金经过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明显分流之后,2001年居民储蓄分流明显减缓,储蓄存款增长速度重新加快,定期储蓄占比提高,存款的稳定性有所增强。

中国人民银行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末,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达到141050.99亿元。

数据显示,2005年12月末,中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72万亿元,同比增长18.95%。截至2005年12月末,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41050.99亿元。这是在2005年一年内,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连续跨越的第三个万亿元大关。2005年1月,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2万亿元,5月份即突破13万亿元。

热门资讯